教师作品
最新热点
文章推荐
教育笔记
您当前的位置:网站首页 >
透过核心目标,关注音乐教育影响因素

 

透过核心目标,关注音乐教育影响因素


吴梅

安徽省濉溪县新城幼儿园  235100  


 要: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幼儿为主体,旨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培养幼儿欣赏美、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本文旨在引导教师注重透过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关注教师、幼儿、材料(音乐)、程序与方法(环节步骤)这几个影响因素,更好地发挥音乐教育在幼儿园教育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关键词:

核心目标    音乐教育   影响因素

 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音乐教育的优良传统。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有一句名言:“兴于师,立于礼,成于乐” 其中的意思是一位正人君子真正要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还是要通过音乐的学习的。由此可见,音乐教育在生活中具有重要作用,那么幼儿园音乐教育应以什么为标准,又有哪些影响音乐教育的因素呢?本文主要引导教师关注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分析其影响因素,帮助教师更好地做好幼儿的音乐教育。


 文:

一、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

幼儿园的音乐教育活动是以儿童为主题,以社和儿童的音乐为课题,通过教师设计和组织的多种形式的音域活动是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以培养和发展儿童的音乐能力,促进儿童身心全面发展为过程的教育活动。

《纲要》中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由此可见《纲要》中明确任何形式的音乐活动、音乐活动中的任何因素都要兼顾审美性、音乐性、愉悦性,以审美能力的培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审美性就是音乐美、秩序美(良好常规、共享空间)及感受与欣赏、创造与表达的过程美;音乐性就是将音乐贯穿活动始终;愉悦性就是活动中应是始终保持积极、快乐的情绪情感体验——爱并快乐着:享受着参与和自主表达之乐;享受着被欣赏、被接纳之乐;享受着与同伴目光交流、合作表演和游戏之乐。

二、影响音乐教育核心目标的几大因素

幼儿园音乐教育作为整个幼儿教育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以教学活动为主,通过音乐的形象思维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幼儿的智力。也就是说以引导幼儿参与歌唱、音乐欣赏、音乐游戏、舞蹈、乐曲演奏等音乐活动为基本教育内容,以期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实现幼儿园音乐教育的核心目标。但在教育环节当中对音乐教育起到影响的因素还有很多主要包括:幼儿、教师、材料(音乐)、程序与方法(环节步骤)。

(一)幼儿因素

1、兴趣

    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学习的态度、热情和兴趣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果。幼儿积极主动参与,反映的是一种内心的正向心理状态。它与消极、被动相对。教师已经改变了主人的位置,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顺应幼儿的兴趣,在行动上体现出以幼儿为主体,保持和激扬幼儿的感知兴味。

例如:一节音乐教育活动中教师是想以“欢腾的草原”为内容开展教学活动,可是在引导过程中发现幼儿对模仿马跑更加感兴趣,孩子们都能够很好地表演出模仿马跑时的各种姿态,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就在原来的基础上扩展了模仿马跑这个环节。

2、满足及被尊重的需要

幼儿在音乐活动中有探究、创新、参与、被接纳及享受良好秩序的需要。表现为:面对音乐、动作、教具时,喜悦、兴奋、跃跃欲试的精神状态;活动过程中能够很投入,并表现出欣喜的状态;创造性表达时积极、热烈;自我表达后愉悦、满足的需要。

幼儿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勇于表达自己真实感情的需要,又被尊重的需要。例如,面对好听的音乐和有秩序的音乐活动时,安详而不麻木、兴奋而不狂躁、自由而不放肆;面对不好听的音乐和无秩序的音乐活动时,反感、麻木、自由散漫、无所事事或过于兴奋、情绪失控。作为教师,我们应了解幼儿这种被尊重的需要,在幼儿表现出这种需要时,做出适时的反应。

好的生活、活动常规,对音乐活动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养成良好常规,如听音乐结伴、起立或坐下;表演时与同伴分享有限的空间等。教师应满足幼儿的需要,为幼儿选取优美的音乐;多提供参与、创造、表达的机会;多以目光注视、空间接近、身体动作等方式让幼儿感受到关注;不失时机地向个体或群体提供积极地正面反馈和赞许鼓励。

(二)教师因素

教师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灵魂,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一节完整的音乐教育活动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能力与音乐素质的好与坏。

    1、树立正确的音乐教育理念

    首先,教师应树立音乐教育是为幼儿终身的发展而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念。其核心是音乐启蒙教育,其价值取向不再是注重知识、技能的传递,而是注重幼儿情感的培养和自我表达、精神创造的满足,使幼儿成为一个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热爱美、创造美的人。这将使幼儿受益终身,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其次,幼儿音乐教育应尊重和满足每个幼儿音乐审美需要。教师不能只求自己的方便顺手,更多的是从幼儿角度考虑。再次,幼儿音乐教育中应正确对待幼儿的个体差异。每个幼儿都有其自己的兴趣、需要和音乐潜能等方面的特点,都有其家庭成长背景和生活经验的差异。教师应充分认识幼儿音乐学习的特点及其个体差异,要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善于站在幼儿的角度,发现、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2、具备良好的音乐素养

    有句老话说的好:作为一名教师只有你拥有一桶水,才能给予你的学生一杯水。幼儿教师的音乐理论素质水平直接影响着幼儿园的音乐教学水平,这是对幼儿进行音乐素质教育的基础。由于幼儿教师的来源和接受专业教育的层次不同,她们的音乐理论水平也是不平衡的。 “音乐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音乐理论素养,”这是许多幼儿教育专家的共识。教师应具备鉴赏分析音乐教材的能力,表现音乐的能力,很好地将教学作品展现给幼儿。

3、情绪表达的功用

教师应首先对音乐听熟、听透,会唱曲谱,领会音乐风格、理解音乐情绪。在教学中,学会激发或抑制幼儿的情绪,帮助幼儿理解、体验音乐活动所需的特定情绪。如音乐优美柔和时,教师情绪应平和、柔美、充满深情爱意;音乐欢快奔放时,教师情绪应热烈、豪放、富有激情和感染力。只有教师情绪表达同时与音乐和幼儿产生共鸣,幼儿才能同时被音乐和教师情绪所吸引。

教师还应注重自然生动的表情与眼神;适宜幅度、力度、速度的动作;适宜音色、音量的嗓音,以期让幼儿更好地感受音乐、表达音乐,并获得美的感受。

4、行动方式

教师应善于发现幼儿中动作、情绪等有美感、有创意的点;发现幼儿学习中的困难并给与帮助。并及时对不同年龄段幼儿给予积极地、不同地、适时的反馈,如“你刚才”、“他刚才”、“你打算”等。鼓励不等于赞扬。教师还应常用热情邀请、打气鼓劲、表示支持、适当的激将法、点头、微笑、空间上的接近、身体接触、眼神、体态等,让幼儿沉浸其中,感知音乐的美好,从而获得愉快的精神体验。

对于音乐表演时,角色的进入和退出方面:初学时——示范者、指挥者、组织者(进入);尝试表演或独立表演时——支持者、合作者、观察者、欣赏者(退出)。 这样的角色设计旨在维护音乐活动良好的审美秩序,帮其形成自我约束、自我克制、自我管理的社会性品质。如活动中失控行为时的制止——目光注视、空间接近、身体接触或直接点名、暂停活动等。

(三)材料因素

1、音乐作品的选取

适宜的就是好的。古今中外名曲佳作,加以精心的删减、改编、剪辑,使其难度略超出幼儿的一般水平、新鲜有趣又不完全陌生,通过创设教学情景、迁移旧有经验,都可以用于歌唱、欣赏、演奏、韵律活动(牧羊人、狮王进行曲、百鸟朝凤、赛马等等)。

2、音乐活动中的调节

音乐的速度:可快就快、当慢则慢、需停就停、随时调整,以符合幼儿对音乐的感知深度(一般程序:清唱——弹琴——播放音乐)。

动作的力度、幅度:宜小不宜大。较强力度与较大幅度的动作容易导致幼儿过度兴奋、注意力分散和行为失控。

音乐的完整性:应注意引导幼儿注意听前奏、重尾音(沉浸到尾音余音或意味消失)。

辅助性材料:具有审美性的教具、音响、装饰物等是必不可少的。

(四)程序与方法因素——环节、步骤、方法

活动结构:不论“三部曲”或“一竿子”,都要兼顾“适宜唤醒功能”、“维持唤醒功能”、“恢复功能”,即激发兴趣、积极参与、合理结束。

环节、步骤方面:宜细不宜粗、宜慢不宜快、小步递进、动静结合。

活动方法方面:教师应主要采用示范、讲解、指导、支持的措施,以期幼儿积极参与、勇于观察、乐于模仿、敢于创造。


参考文献

 [1]  郭声健:《音乐教育论》,湖南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第191页。

 [2] 刘晔:《探析影响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的因素及对策》,营口实验学校网

[3] 刘美罗:《幼儿园艺术领域教研的实效和思考》,中华文本库


Copyright © 2011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中国基础教育发展中心
 邮 箱:591864682@qq.com  技术支持:兄弟网络